产品详情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法律法规,经审查,我局拟对本项目作出审批意见。
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基本情况予以公示。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G358寻乌县河岭至罗坑夹段公路改建工程建设性质为改扩建,项目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境内,起于文峰乡河岭村附近G236与G358交叉口处(E115.684201°、N24.918805°),起点桩号K534+684,顺接现G358(对应G358桩号K534+684),往西北延伸,与G236共线一段后,绕寻乌黄坳工业园与G236相交,途经文峰乡小布村、瑞梅铁路寻乌火车站站前广场、岗背村、田背村下罗坑,终于文峰乡长布村西侧罗坑夹附近(E115.608098°、N24.962034°),终点桩号K544+537.878,顺接现G358(对应G358桩号K551+417)。
项目路线km,包含城南大道路面改造段长1.416km,新改建路段长8.438km(含沿河路拓宽改造段长1.362km,新建段长7.076km)。其中设置桥梁8座。主线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小时,路基宽度22m(桥梁与路基同宽);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设计洪水频率:桥梁、涵洞及路基1/1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其他技术标准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规定执行。全线处,平面交叉口(含起终点)11处,填方111.45万m3,挖方206.29万m3,弃方95.68万m3。
项目施工期为24个月,施工期噪声影响大多数表现在施工机械噪声影响及通行车辆的辐射噪声影响。本项目沿线涉及较多声环境敏感点,距离道路较近,工程项目施工噪声对该敏感点声环境质量将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为短期过程,施工期的噪声影响将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而消失,同时可通过加强施工管理与组织,确定合理的施工时间及实施工程的方案等方式减缓施工噪声影响。
在不考虑建筑物和树木的遮挡屏蔽影响影响,也不考虑空气吸收等衰减,不同预测路段、预测年噪声达标距离如下:
A.按3类标准,G358南线改扩建段昼间交通噪声运营期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夜间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至深寻大道至下罗坑段昼间交通噪声运营期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夜间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下罗坑至罗坑夹新建段昼间交通噪声运营期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夜间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
B.按2类标准,G358南线改扩建段昼间交通噪声运营期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夜间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至深寻大道至下罗坑段昼间交通噪声运营期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夜间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下罗坑至罗坑夹新建段昼间交通噪声运营期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夜间近、中、远期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m。
根据预测结果,沿线处村庄在近期、中期、远期车辆通过期间,昼间、夜间噪声均达标。
由于公路建设是一个线性工程,影响区域为线路两侧带状区域,工程建设拟占用的已利用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占该类土地面积的比例均较小,因此,工程建设对沿线土地资源占用相对有限,对公路沿线区域的土地资源的影响不大。
公路工程占地不可避免地对沿线农业ECO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本工程占地主要呈窄条带状均匀分布于沿线地区,线路横向影响区域极其狭窄。线路施工和建成后不会使整个区域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本质改变。本项目工程用地造成沿线所经地区地表植被的带状损失,降低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工程永久占地面积46.6807公顷即700.21亩,其中农用地37.4907公顷(耕地0.3620公顷、水田0.0573公顷,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5.9287公顷,未利用地3.2613公顷。原有道路改建段用地面积为7.029公顷,均为公路用地;临时占地面积为17.137公顷,其中林地12.506公顷,耕地4.633公顷;本工程占用湿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湿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公顷,属于湿地。总占地面积为70.847公顷,其中永久占地53.709公顷,临时占地17.137公顷。工程永久占地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为589.580t。从公路建设的条带状特点看,由于植被损失面积占沿线地区同一植被类型面积的比例极小,故工程占地对沿线植被资源数量影响不大,仅是造成沿线植被的生物量略有减少,对区域生态完整性的破坏影响很小。
公路对两栖类、爬行类等不能飞行的野生动物而言,施工期的生态影响程度相比运营期更大。在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作业带来的噪音、灯光,加之实施工程人员的日常活动,由此可能改变野生动物的行为方式,对周边活动的野生动物会造成短期的强烈回避影响,迁至周围无人类活动的深处活动栖息。这种野生动物的行为方式及其分布范围的改变,也会造成野生动物繁殖和生存能力降低,种群数量减少。
公路建成后,随着公路绿化发挥效益,边缘效应的影响会逐渐缓解。项目的营运正常情况下不会使沿线大气的NOx浓度达到阈值剂量,因此不会使沿线植物的生长受到明显的影响。由于动物都有一定的避趋性,且一般鸟类飞行的高度较车辆高,因此车辆的通行撞击鸟类的概率较小。
运营期灯光会直接干扰到鸟类和兽类。评价区内的动物以鸟类为主、兽类以鼠类居多,而评价区作为鸟类的觅食地和空中走廊,将受到汽车灯光的干扰,特别是一些夜间活动或迁徙性鸟类,会在雨、雾等能见度不高的天气情况下受到灯光的吸引或是受到灯光的干扰而迷失方向。
工程运营期不会改变水体的水质状况,因此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很小。在实行严格的耕地占用补偿方法及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的情况下,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较小。
公路施工中,砂石料、水泥等物料在拌和过程中易起尘。本项目中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合的方式,包括混凝土拌和、稳定土拌和、水泥混凝土拌和,拌和站物料传输、提升、筛分等工序都会有粉尘产生,目前实施工程单位使用的拌和站设备物料传输采用全封闭式,粉尘排放点配备除尘器,只要保证除尘器正常使用,拌和站工艺排放的粉尘能够完全满足相应的排放标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施工现场的堆场应采取覆盖措施,进行定期洒水,拌和站厂区堆场按照《工业料堆场扬尘整治规范》(DB65/T4061-2017)要求水泥采用筒仓,砂石料采用半封闭仓库等,同时做好拌和站厂区的洒水工作,将粉尘的影响做到最小。
项目建成运营后,主要大气污染源是汽车尾气,预测根据结果得出,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将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本项目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来源于桥梁实施工程时对水体的搅浑和油污染,实施工程人员的生活垃圾污水排放,拌和站厂区施工废水排放,以及施工土料被暴雨冲刷进入地表水体从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桥梁实施工程选择在枯水期或者作物灌溉上游取水期间施工,使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同时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拒绝桥梁实施工程机械“跑、冒、滴、漏”现象产生,防治泥浆的溢流,则桥梁施工对马蹄河、田背水的影响甚微;实施工程人员的生活垃圾污水通过设置化粪池,经过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县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加强道路施工现场的管理,拒绝现场混乱,尘土飞扬对沿线灌溉渠道水质的影响,拒绝临时堆场堆放到灌溉渠道中,阻塞灌溉渠道的通水;暴雨天气或者大风天气时做好施工现场堆场的覆盖以及洒水,防止土料被暴雨冲刷进入地表水体。在严格采取上述措施后,则项目施工对沿线水体的影响较小。
运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大多数来源于路面径流冲刷进入沿线水域对水体造成的污染,桥面径流经过计算对沿线河流的影响轻微。
施工期主要的产生的固态废料为实施工程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临时设施拆除之后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营地设置垃圾箱,委托有关人员进行定期清运;临时设施拆除后及时将建筑垃圾清运走。
项目线路有部分和乡道重合,施工时采用沥青冷再生技术将现有路面沥青层全部挖出,运输到沥青搅拌站中,根据本项目沥青混凝土的比例,添加其它材料,加热重新拌和,重新摊铺,由于旧沥青量不大,能做到全部回用,不会产生废弃沥青。
公路建成通车后,当地交通会更方便快捷,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交通垃圾,如纸屑、果皮、塑料用具等废弃物也对沿线旁边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既增加了公路养护的负担,又破坏了路域景观的观赏性。
公路通车后,应妥善处理过往司乘人员产生的废纸、废塑料袋、烟蒂等生活垃圾,减轻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要求公路养护过程中及时清洗整理路域范围内的垃圾,送往附近县城或乡镇垃圾处理场处置,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不设沥青拌和站,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运输车辆主要运输物质为渣土及水泥等建筑材料,若发生侧翻导致建筑材料进入水体产生污染,该风险情况导致水体危害较小。
本项目为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危险物质为途经该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内化学品泄露,遇下雨天气,若不能及时收集,则可能由路面径流汇入沿线地表水体、或进入道路周边土壤,进行下渗进入地下水,进而影响地表水、土壤及地下水。
①临时工场内设置沉淀池和干化堆积场,使护壁泥浆和出渣分离开,析出的护壁泥浆循环使用,浮土和沉淀池出渣在干化场堆积脱水,渗出水排入水体。同时做好施工现场管理,拒绝桥梁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现象产生,防治泥浆的溢流;当堆料场存放含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建材如水泥等应设篷盖,必要时设围栏,防止被雨水冲刷流入水体。施工场地内需构筑集水沉砂池,以收集高浊度泥浆水和含油废水,经过沉砂、除渣和隔油等处理后,并在场地排水口设置临时格栅,经格栅阻隔后方可排放。
②施工营地设置1个防渗化粪池,经过处理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排入县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
③拌和站厂区的生产废水排至隔油+沉淀池中,净化处理后回用场地以及临近道路洒水。
④加强道路施工现场的管理,拒绝现场混乱,尘土飞扬对沿线灌溉渠道水质的影响,拒绝临时堆场堆放到灌溉渠道中,阻塞灌溉渠道的通水。
⑤暴雨天气或者大风天气时做好施工现场堆场的覆盖以及洒水,防止土料被暴雨冲刷进入地表水体。
⑥施工机械维修点应设在硬化地面或干化场,防止机械维修、清洗污水对地下水、土壤的污染。加强施工机械的检修,严格施工管理,避免施工机械的跑、冒、漏、滴油,可有效地减少施工机械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①夜间(24:00~8:00)在沿线敏感点附近停止施工,如因工程原因难以避免,则需上报沿线市(县)生态环境局通过批准后方可进行。
③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并尽量在昼间进行运输,以减少对运输道路两侧居民。夜间休息的影响;此外,在途经现有村镇、学校和医院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需新修筑的施工便道应尽量远离学校和村镇等敏感建筑物。
项目在考虑了项目沿线各敏感点特征、道路特点、所需的降噪效果以及各种降噪措施适用的条件等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同时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推荐了通风隔声窗和声屏障为主的降噪措施,这主要是因为:
A.在各种降噪措施中,搬迁效果最好,但由于搬迁的实施需要政府等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实施难度大,针对超标严重,房屋建筑结构差,分布零散的敏感点提议采取此措施,不适宜采用搬迁降噪。
B.声屏障具有降噪效果好,操作性强,不会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等优点,对于全封闭的高速公路来说,是最第一先考虑的措施。其适用性为:路基或桥梁与敏感点房屋有一定高差;敏感点房屋分布较密集且距公路较近;敏感点附近无明显现有噪声源。声屏障降噪效果在10~20dB,但本项目为一级公路项目,声屏障不适用本工程。
C.通风隔声窗措施降噪能力及其可行性分析:普通隔声窗由于需要封闭才能起到降噪效果,这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不加选用,推荐选用通风隔声窗。
通风隔声窗在不影响通风的条件下具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现在专业厂家生产的通风隔声窗一般都可以降噪20dB以上。
A.通过加强公路交通管理,如限制性能差的车辆进入公路,在重要敏感路段(学校及居民集中路段)等噪声敏感区域附近路段两端设置限速、禁鸣标志等,可以有效控制交通噪声的污染。
B.经常维持公路路面的平整度,避免因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等引起交通噪声增大。
A.在本项目沿线新建居民住房时,县、乡镇人民政府批复时务必指明需远离公路,在进行农村居住区的规划时,应参考本环境影响报告书公路两侧噪声预测范围并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确定一定的防护距离而尽量远离公路,同时,公路沿线的居民应将新房建造在相应的防护距离之外。
B.沿线乡镇如果调整城镇发展规划,向本项目靠近,则建议在本项目预测的达标距离范围以内尽量布置仓储、工厂等对声环境不敏感的设施,防止交通噪声污染。
②合理选择拌和站的位置,选择先进的拌和设备,混凝土拌和站、、水稳拌和站,物料传输采取全封闭作业,其它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除尘器做处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做排放,保证除尘器的工作效率。
③拌和站堆场按照《工业料堆场扬尘整治规范》(DB65/T4061-2017)要求水泥采用筒仓,砂石料采用半封闭料仓,同时做好厂区洒水工作。
加强组织管理,对上路车辆进行全方位检查,禁止车况差、超载、装卸物品遮盖不严容易洒落的车辆上路,同时也加强对司机人员的技能培训,减少车辆滞速怠速状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①严格控制施工占地范围,严禁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严禁破坏征地范围以外的植被。
③取土场取土前收集表土,取土后覆盖表土,并加强经营管理,及时进行排灌,以缩短取土场恢复期,并减少水土流失。
④工程结束后,对施工临时占地进行场地平整,抛撒砾石或洒水,使地表形成结皮,防止水土流失。
⑤施工过程中必须固定施工和材料运输线路,重点保护好沿线荒漠区荒漠植被灌丛,防止运输车辆和机械碾压。实施工程单位要管理好施工车辆和人员,严格按设计施工便道行驶,决不能随意乱开便道,扩大施工用地范围,以保护沿线现有植被不受破坏。拌和站、施工营地等工程建设中辅助性和临时性的服务设施,应尽可能地选择在裸地或荒地路段建设,并在施工结束后要进行平整,恢复原土地植被类型。
⑥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占用多少,补充多少,并且保证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原则。
⑦尽量采取“以桥代路”的措施来减少因路基填筑占压对植被的破坏。同时结合地方生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所有因工程开挖的产生的裸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尽量采取乡土树草种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及新增的水土流失危害影响。
临时占地生态恢复措施:结合周边各工程建设项目表土剥离暂存区的绿化经验,通过采用多树种、多草种的立体配置,使表土暂存区绿化措施不仅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并且在植物配置上相互配合,在空间层次、树形组合、颜色搭配和季相变化方面,满足项目沿线对景观环境的建设要求。
生态管理措施:①从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方面出发,建议本工程开始建设前,尽量做好施工工程前期评价工作。施工期间加强实施工程人员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管理,减少水体污染;合理组织施工程序和施工机械,严格按照道路施工规范进行排水设计和施工,对实施工程人员作必要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②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的恢复工作,以最好能够降低植被破坏及对水土流失、水质的不利影响。
③加强运营期生态监测。公路运营期需进行生态影响的监测工作,主要监测生境的变化,植被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变化。通过监测来加强对生态的管理,在工程管理机构设置生态管理人员,建立各种管理及报告制度,开展对工程影响区的环境教育,提高实施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环境意识。通过动态监测和完善管理,使生态向良性或有利方向发展。
公路绿化与景观建议:公路用地范围内全面绿化栽植,可起到保护路基、防止土壤侵蚀、美化路容景观的作用,同时可补偿因公路征地损失的绿地,起到调节沿线带状地区的生态环境作用。建议绿地系统建设,尤其是道路两侧的绿地应乔、灌、草相结合。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树种、草种的选择应对各地区的地形、土壤和天气特征情况经过详细的调查以当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的优良树种草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
施工期主要的产生的固态废料为实施工程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临时设施拆除之后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营地设置垃圾箱,委托有关人员进行定期清运;临时设施拆除后及时将建筑垃圾清运走。
项目线路有部分和乡道重合,施工时采用沥青冷再生技术将现有路面沥青层全部挖出,运输到沥青搅拌站中,根据本项目沥青混凝土的比例,添加其它材料,加热重新拌和,重新摊铺,由于旧沥青量不大,能做到全部回用,不会产生废弃沥青。
拟建公路建成通车后,当地交通会更方便快捷,给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交通垃圾,如纸屑、果皮、塑料用具等废弃物也对沿线旁边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既增加了公路养护的负担,又破坏了路域景观的观赏性。
公路通车后,应妥善处理过往司乘人员产生的废纸、废塑料袋、烟蒂等生活垃圾,减轻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要求公路养护过程中及时清洗整理路域范围内的垃圾,送往附近县城或乡镇垃圾处理场处置,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相关产品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