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30 人气:1 作者:
住在怎样的房间里才算是“好房子”?是鸟语花香,还是面朝大海?答案也许因人而异,千人千面,而居住在安托山花园、润唐山庄等5个小区的居民用“宁静”作为了首要选项,在这里他们享受到了“宁静小区”所带来的安逸和舒适。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中,喧嚣与繁忙似乎成了标配,宁静的住宅环境成为群众的主要需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好房子”的目标,强调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要素,而“宁静宜居”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和轨道交通网密度均居全国首位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如何在高密度建成区中为居民打造一片宁静的港湾?2024年,5个小区开展了宁静小区建设,用实际的措施深入居民住宅声环境保护实践。
紧挨北环大道但是很安静在安托山花园里,陈阿姨正带着两岁的孙子在小区的院子里玩耍,午时和煦的阳光透过近3米高的树丛洒落在身上,两人间的喃喃细语都清晰可闻,这都得益于由植物长成的生态型声屏障。
“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宁静的环境,让小区的居民都能享受这份闹市中的宁静。”安托山花园万科物业负责环境绿化的工作人员黄继广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努力了6年之久。2019年,黄继广就来到安托山花园小区从事物业工作。
“北环大道作为深圳三条东西走向的主要干道,每天的车流量都非常大,因此产生的噪声也困扰着道路两边的小区和居民,尤其我们小区北侧距离北环大道最近距离仅有150米,如何切实有效地降低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从项目规划设计之初,我们就在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黄继广告诉记者。
据介绍,安托山小区从规划设计到内部管理的各环节均体现了宁静元素。首先在规划选址阶段,开发商就深入考虑防噪问题,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和现有建筑物,通过“双首层”模式整体抬高场地标高9米,利用高差和首层花园有效保护小区近地面住宅空间的声环境质量。小区外部道路至首层花园中心区噪声衰减量达6.5分贝。利用“生态魔法”来对抗噪声,黄继广最有发言权,毕竟整个小区的绿化都是他在管理。他告诉记者,在建筑设计时,他们巧妙地在首层花园设置了3米高的立体生态型声屏障、流水景观和生态廊道设计,掩蔽外部噪声影响。“在我们旁边的就是金钱榕绿植墙,别小看这些植物。在我们小区种植着众多的绿植墙,从1.4米到4米不等,它们能够有效地降低噪声污染。同时我们优化小区布局,将供水供电等设施设备设于地库内,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将餐厅、厨房等次要房间设置在北侧,降低噪声对需要室内安静环境的区域影响。”住户的满意,也让黄继广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成就感。
作为我市首批宁静小区之一,安托山花园在服务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安托山花园万科驻场经理梁珊珊告诉记者,为强化小区内部噪声管理,万科物业安装了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小区内部环境,有效提升居民宁静意识。为了让居民有更多的“宁静”获得感,安托山花园的停车场出入口铺设了透水砖替代箅子。“为了排水,小区停车场出入口都会铺设一条金属雨水箅子,但车辆进出压过箅子时都会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为了避免这些偶发的噪声扰民,我们采用透水砖替代了箅子,有效减少了车辆进出停车场的噪声。”梁珊珊告诉记者。
小区宁静不仅是减少外围噪声影响,更重要的是能让所有住户友好和谐地相处。宁静小区的建设离不开居民的参与。梁珊珊介绍道,为了让小区居民更好地参与到“宁静小区”建设中来,安托山花园专门发布了宁静行为公约,还制定噪声管理制度、张贴宁静宣传海报等,定期联合社区和周边店铺开展噪声防治宣传活动,鼓励群众成为守护宁静的中坚力量。
老小区的闹中取静宁静小区并非只是新住宅小区的殊荣,在首批宁静小区中有不少是建成比较早的“老小区”。位于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的东海花园(一期)建成于1997年12月。据了解,为了推进宁静小区建设,该小区门口安装了噪声自动监测设施,实时显示噪声监测数据,同时通过喷泉声来掩蔽公共活动噪声。润唐山庄位于罗湖区清水河街道,建成于1999年1月。为了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管理处在小区主出入口设置了禁鸣提示牌,并在小区内张贴宁静行为公约和宁静宣传海报,小区还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了《润唐山庄小区噪声管理制度》,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加强对小区噪声管理工作跟踪协调,统筹推进宁静小区建设。记者了解到,该小区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内,经检测,其声环境已优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限值标准。
光明区高正豪景花园建成于2002年6月,小区通过噪声自动监测设施、绿植隔音墙等建设实现了“宁静小区”的质变。
相比于这几个“老旧小区”,宝安区万科翡悦郡园(翡丽郡三期)所处的周边环境比较复杂。该小区物业驻场经理谢良水告诉记者,小区四周环绕迎宾路、规划三路和荣根南路,附近还有正在建设的施工项目和城中村,对小区的声环境都会造成影响。为了实现向宁静小区的转变,在业委会的监督下,万科物业严格按照噪声管控时间控制施工人员进场,避免休息时间产生噪声;每日晚间在业主群内发布温馨提示,防范晚间噪声扰民;重定节日及民间节日提前做好对客宣导和提示,加强巡查和及时处置;停车场入口设置禁止鸣笛提示,高峰期安排人员值守疏导;及时补种园区绿植,编排计划进行修剪、灌溉、施肥,防止黄土;固化巡逻时间,加强对广场舞噪声管控引导……
“小区设有生态型声屏障设计,能减缓小区外部噪声的影响,小区主入口及小区中部设有流水景观,提升声环境体验。但我们小区车辆进出停放时,所造成的噪声对居民生活有明显的影响。我们把所有的车辆停放都放到了地下停车场,减少小区地面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和居民步行的冲突。为了减少路面行驶及堵塞发生噪声的情况,在地下停车场入口两侧设置标准绿化带,吸收、弱化噪声影响。”该小区获得首批“宁静小区”的殊荣,谢良水由衷地表示,“这都是在全体业主支持下取得的成绩!”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作为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的梁珊珊、谢良水纷纷表示,在宁静小区建设的过程中,也让他们对噪声管理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和体会,拓展了小区噪声防治等方面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拥有了更科学、更专业的能力提供更好的物业管理服务,未来,他们也有更多的底气和信心维护小区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建成的首批5个“宁静小区”分布在全市各地,究竟怎样的标准才是宁静宜居的“好房子”?近日,深圳发布《宁静小区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统地回答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与传统宁静小区建设主要聚焦管理服务方面不同,《指南》在编制中注重‘软硬实力结合,新老小区兼顾’,首先是提升规划源头防控硬实力,在规划选址、空间布局、建筑隔声等方面,指导住宅开发商在新建小区的隔声设计和建筑布局中,从源头环节重视噪声防治。其次是夯实共治共享软实力,通过规定小区内部噪声管理、涉外噪声管理等内容,引导既有住宅小区强化物业服务水平、基层噪声自治等能力。无论是新旧小区均可根据指南,实施相关措施,改善小区声环境质量。”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具体如何实施?记者从《指南》中获悉,围绕“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指南》提出“空间降噪、设施控噪、管理减噪”的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推动住宅区噪声防控从单一管理向全链条管控升级,为小单元噪声综合治理和宁静小区建设提供科学路径。
首先是全链条,科学指导规划建设,明确在规划选址阶段,通过建筑布局优化(如矩阵式、环绕式设计)、场地标高调整、声影区利用等措施,源头提升小区噪声防控能力。
其次是多要素,实现降噪措施集成量化,《指南》创新性融合声学工程与城市规划,首次构建“测、防、管”一体化技术体系,系统梳理6大类19项噪声减缓措施,量化降噪效果,提供噪声预测参数库,为居住区噪声的预防、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噪声评估精准性。《指南》首次将声环境管控与空间设计融合,提出通过优化室内功能布局(动静分区)、打造自然与人工声景融合的生态空间。
第三是可视化,《指南》通过丰富的图文释义,将监测点位选址、建筑布局示意、建筑形态设计、生态屏障设计、交通组织、遮挡物效果预测等通过图片形式展出,能够有效指导住宅建设开发单位选取最有效、最适合的措施,切实提升了《指南》的操作性。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已完成宁静小区建设的安托山花园、东海花园(一期)、润唐山庄、高正豪景花园和万科翡悦郡园小区内,居民都切身感受到了建设宁静小区给自己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小区更加安静,以往小区外面车水马龙的声音还是很明显的,如今安静到我们好像经常能听到虫鸣鸟叫。”居住在万科翡丽郡园的陈洁告诉记者,带着刚上小学的孩子在小区遛弯,认识小鸟、介绍植物,小区也成了最生动的生态课堂。
“我们以居民实际感受作为宁静小区建设成效的评判标准,深圳市还将持续推进宁静小区建设工作,在全市范围选取试点,以《指南》为指导,推动试点住宅小区提升声环境管理能力。”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深圳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宁静宜居“好房子”的内涵,《宁静小区建设技术指南》将为在高密度超大型城市建设宁静宜居“好房子”提供科学指导和具体路径,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为居民营造宁静家园,也为全国宁静小区建设贡献“深圳方案”。
“宁静小区”——安托山花园充分的利用地形特征和现有建筑物通过“双首层”模式整体抬高场地标高9米利用高差首层花园有效保护小区近地面住宅空间的声环境质量小区外部道路至首层花园中心区噪声衰减量达6.5分贝
相关产品
其他文章